7年來,創業板的基本制度基本上沒有重大改革;此次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很可能預示著2017年將會有創業板的相關制度完善。另外,2017年2月以來監管層也已多次提及新三板市場建設,這令眾多新三板投資者大有信心。
2017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對大會作了政府工作報告。
以下為投資界根據該政府工作報告,整理出2017創投市場應該關注的相關要點,并作出相關解讀:
資本市場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
投資界解讀:
資本市場的政策和制度完善一直是所有民間企業的首要關注點,這些政策、制度往往決定了它們登陸資本市場的時間、流程和風險等成本。有數據顯示,創業板自2009年設立以來,截至2016年底,創業板共有570家上市公司,其中71%的公司屬于戰略新興產業,93%屬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63家公司擁有核心專利技術。創業板上市公司累計融資額6708億元,總市值5.23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10.3%。已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且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
不過7年來,創業板的基本制度基本上沒有重大改革;此次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很可能預示著2017年將會有創業板的相關制度完善。
在新三板方面,2016年新三板掛牌企業已經輕松破萬。上證報曾從權威人士處獲悉,目前新三板市場有包括深化市場分層、改革交易制度、引入多元化機構投資者、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研究與規劃當中,相關部門將以解決流動性問題為核心,以市場分層為抓手,推動一系列制度改革落地。
另外,2017年2月以來監管層也已多次提及新三板市場建設,這令眾多新三板投資者大有信心。由此可以預示,2017年新三板投資將會升溫。
民間投資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施促進消費升級措施。出臺鼓勵民間投資等政策,投資出現企穩態勢。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領域。今年要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15項重大水利工程,繼續加強軌道交通、民用航空、電信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
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5076億元。落實和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完善相關價格、稅費等優惠政策,政府要帶頭講誠信,決不能隨意改變約定,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
投資界解讀:
很顯然,總理強調了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據清科研究中心旗下私募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底,國內共成立1013支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已經超過5.3萬億元。
另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也將是2017著力發展的領域。投資界曾做過相關報道,2016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向社會公布了8個鐵路領域首批社會資本投資示范項目,杭紹臺鐵路赫然在列。除此之外,還有杭州至溫州鐵路、濟南至青島高速鐵路等。在政府的多番鼓勵之下,眾多民營企業都展現出了對高鐵項目的興趣。
高鐵設備相關行業也同樣是PE機構投資的重點。其中,香港摯信、深創投、紅土創投等機構都有在高鐵產業做投資布局。《投資界》查閱過往資料發現,武漢格瑞林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做水泥外加劑)曾引資。2010年3月,深創投等簽約投資6000萬元,其中深創投與紅土創投共投資3000萬元,湖北高投投資600萬元,估值是2009年業績的8倍左右。
實體經濟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投資界解讀: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脊梁,但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卻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難,“脫實向虛”趨勢明顯,社會關于實體經濟遭遇寒冬的討論熱度一直居高不下,未來3-5年將是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社科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認為,實體經濟的投資機遇將主要存在于以下四大領域:
第一,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的領域。堅持由少數人升級轉向多數人升級的理念,目前我國很多產品已經要進入高端,但是消費服務還達不到高端,就國際經驗而言,投資服務業,肯定能夠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第二,產業調整升級加快的領域。市場需求增長快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符合節能環保趨勢,技術創新和應用活躍,產業進入有一定門坎的領域(包括新興產品、中高端裝備、多功能設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等)。
第三,深化改革可能加快的領域。主要的就是國企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市政改革等領域,也就是說擴大競爭空間的領域,因為政府會創造條件、政府會打破壟斷、政府會限制國企的地位和影響。
第四,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增長結合好的領域。當估值上升的時候有收益,當實體經濟起作用的時候你還有收益,最優結果是投資這些領域可能有雙重收益。
新興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讓企業廣泛受益、群眾普遍受惠。
投資界解讀:
在《“洞見·2017”新興產業投資機會》白皮書中,將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大數據、云計算、信息安全、工業軟件、泛娛樂、社交網絡、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通信設備、智能硬件、北斗、集成電路、MEMS、LED、存儲器芯片、手機芯片、功率器件、平板顯示、醫療電子、汽車電子、光伏、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環保產業、大健康、生物醫藥等30個領域列入新興產業中,這些領域中暗含無數的創新模式和投資機遇。
隨著近年來國家一系列產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措施接連出臺,敏銳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聞風而動,大手筆投向符合國家發展前景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而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文化娛樂、醫療健康、共享經濟等領域不斷涌現投資新風口。
經歷前幾年盲目投資的風潮,投資者們已日趨冷靜和理性。在新興產業方面,各路資本方在選擇投資項目時更偏向于項目模式的可盈利性、可持續性成長,而受益于中國高度集中的消費群體和來自政府、資本的雙重支持,中國的上市公司抓住這波浪潮的機會更大。
傳統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完善制造強國建設政策體系,以多種方式支持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投資界解讀:
從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提議建立“美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到2013年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推出“工業4.0”,再到2015年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一場全球范圍內的打造先進制造業的爭奪戰正在上演。在政府和資本的雙重扶持下,中國的智能制造業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
我國智能制造未來發展潛力巨大,2020年智能制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目前,智能制造在中國仍然是萌芽,企業投資價值仍然需要挖掘。最近幾年智能制造產業有8大熱點,分別是機器人、無人機、人工智能、3D打印、無人駕駛、虛擬現實、智能物流、智能家居,圍繞這些熱點的產業投資主要沿著四大方向:
一是機器人、人工智能、VR等行業,這類行業今后將對人類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發展想象空間巨大;二是無人機、無人駕駛等行業,這類行業能夠解放人們雙手,替人駕駛,是傳統運輸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三是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行業,這類行業通過智能化升級,能夠使傳統行業在便捷度、效率等方面有大幅提高;四是3D打印,它是智能制造產業鏈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精密元件的生產途徑。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要不斷引向深入。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強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支持,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
投資界解讀: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2016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全年新登記企業增長24.5%,平均每天新增1.5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2017年,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從2015年克強總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至今,雙創3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層面對雙創的重視年年升級。在“雙創”的背景下,創業門檻前所未有的降低了,除了政府營造的創業氣氛,很多客觀條件也比以前好了。創新已不只是小微企業的專利,大企業主動擁抱“雙創”,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現代服務業加速崛起,正在合力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創業大軍與創業服務機構不斷涌現,對于VC/PE投資機構來說,機遇大于挑戰,但因為更多玩家的參與,投資機構也要與時俱進,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應對新局面。股權投資的時代才剛剛開始,雙創背景下是持續有機會的,最終投資成就的大小還取決于投資人自己的眼光。
電商+農村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
投資界解讀:
2015年11月9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78號文)預計將在2020年初步建成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到了要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習近平、李克強等國家領導也多次公開發言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
同時,農村經濟近年來一直頗受各大民間資本的關注,根據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預測,“農村電商是一個十萬億級規模的市場。它包括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工業品消費等一系列環節。其中,僅農產品銷售的市場規模就超過五萬億。”
阿里巴巴、京東、順豐、蘇寧等巨頭也早已在此布局。阿里巴巴有“千縣萬村”計劃,通過菜鳥物流滲入農村;京東則是主要通過旗下的京東金融滲入農村金融;蘇寧的打法更多體現在在農村開設直營店和服務站等方式發展農村電視;聯想則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食品;順豐即通過物流帶動農村電商發展。
農村電商10萬億市場,往年一直在被巨頭默默滲透,如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能不火?
醫療+養老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和跨界融合,發展醫養結合、文化創意等新興消費。
投資界解讀:
此次總理提出應大力發展醫養結合頗有遠見。
我國已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已達2.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1%。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會進一步增多。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預測,我國養老產業規模到2030年有望達到22萬億元,未來10-15年是養老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年代。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代表于近日指出,““十二五”是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最快的時期,養老床位從300多萬張增長到了600多萬張,多元投資的格局正在形成。但總量供給不足、結構失衡、資源浪費、服務質量不高、護理人員極度短缺的局面并未改變,農村老齡化形勢嚴峻卻還未真正引起重視。”
供需不平衡則意味著龐大的市場空間和投資機會,再加上政府政策的鼓勵,此時不進更待何時?
教育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促進消費穩定增長。適應消費需求變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費環境。一要加快發展服務消費。開展新一輪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教育、養老、醫療等服務。擴大數字家庭、在線教育等信息消費。
投資界解讀:
有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教育市場總規模將超過9萬億元,其中目前幼兒教育的市場規模約為3800億元,中小學教育(課外輔導+民辦學校)市場規模約為6800億元,高等教育市場規模2530億元,職業教育市場規模約6000億元,語言學習市場規模約900億元,才藝培訓市場規模約600億元,企業培訓市場規模約1500億元,教育出版市場規模約350億元。
由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教育市場的規模龐大,除去此次政府報告中總理強調了教育的發展,國家和政府也一直對教育市場格外關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報告提出教育發展的階段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總理尤其強調了對在線教育的消費鼓勵。據投資界了解,GSV全球教育行業報告預測,2017年全球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2555 億美元。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1560.2億元,同比增長速度為27.3%;預計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20%左右的速度增長,預期2019年將高達2692.6億元。
因此可以預示,2017年,在線教育市場的熱不會消失,相信會有更多資本和企業布局該領域。
鄉村、全域旅游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
投資界解讀:
旅游市場其實無需多說,數字可以解釋一切。
據統計,2016年全國旅游人次達45.6億人,旅游消費達4.66萬億元,國人在線旅游預定的花費總量達到6026億元,同比增長34%。在旅游消費持續升溫的趨勢下,預計2017年,將有超50億人次出游,旅游花費也將突破5萬億元。
2014年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達2798.2億元,2017年,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預計將達5000億元。預測到2020年,在線旅游市場交易總規模將超6500億元。
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投資界認為這其實是政府在釋放應加大國內旅游消費的訊號。
根據百度百科解釋,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從實踐的角度,以城市(鎮)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間尺度最為適宜。
鄉村旅游、全域旅游很顯然隱藏了極佳的投資和創業機會。
金融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
投資界解讀: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7.8萬億元,未來5年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4.67%,2020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43萬億元。
互金也再一次被總理“惦記在心”。這也難怪,如此龐大又高風險的市場必然會被政府高度關注。
經過2016年的數多政策洗禮,互金顯然已經進入“后整治期”。如今金融市場相比以往,已更加健康、透明。往常互金企業慣用的“模式創新”今年也不再流行,反而更多企業更趨向轉型金融科技,以加強風控技術、運用大數據為特點大力發展產品端。
房地產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
因城施策去庫存。目前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仍然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
加強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目前城鎮還有幾千萬人居住在條件簡陋的棚戶區,要持續進行改造。今年再完成棚戶區住房改造600萬套,繼續發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讓更多住房困難家庭告別棚戶區,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住有所居中創造新生活。
投資界解讀:
敢問大家為房地產市場留了多少悔恨淚?悔恨10年前沒有買下當初看中的那套房……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商品法規銷售面積15.73億平方米,比去年增長22.5%,商品房銷售額達到11.7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4.8%,這兩個數據刷新了歷史記錄。
政府當然也一直在調控房地產市場,此次兩會中總理提到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這不禁令人遐想:2017年房產市場“限購”政策將會有所趨緩?
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對外分析,“從政府的角度也不希望房價大起大落。現在是年初,調控成效還未顯現,但如果調控再持續下去,再過半年,情況又不一樣了。”
再對比總理提出的“加大棚戶區住房改造”,這似乎是在向外暗示,政府方面將加大房產市場的供應,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供需的矛盾,有效緩解房價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