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中金在線
12月18日上午,浙江浙商創投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掛牌,并和凱雷、貝祥投資集團簽約合作。以下為發布會后的媒體訪談實錄:
錢江晚報記者:現在外面進來的創投都很多,本土在做投資也好,VC也很多,浙商創投這個公司跟本土的融資公司有沒有什么區別,或者自己的優勢在哪里?
徐冠巨:大家今天過來也是對浙商創投的關心,未來還是需要逐步探索的。創投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情了,國外也好,包括我們,本身民營企業也是做了比較長時間的探索,現在需要注意的一些情況是,人家好象總是強調回報的。未來我們有必要進行把握的,有必要進行引導的,作為創投公司,創投是一方面,關鍵在于我們已經發展起來的一批民營企業,手中有資本,同時已經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可能相對于一批民營企業來講,各方面總結了一些經驗或優勢,所以可能我們要把握的是投資產生效應,還是通過投資去幫助我們廣大的浙商能夠得到發展,從中我們得到相應的投資回報,這是我們未來董事會科學決策當中以及要求我們的經營班子在考慮當中所應該考慮到的一個辯證關系和一個統一關系。
我們民營企業協會組織這樣一個公司,民營企業也好,我們浙江商會也好都是對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特別關心的,像我參與到投資公司里面去,我感覺到民營企業協會包括我們工商局,它這個想法比較好,也是比較有意義,經營團隊也有這個想法。
當前浙江民營企業資本就是大的企業的資本,它的這點資本從當前情況來看,各地尋求投資機會還是有的,我們這次把它聚集起來,我覺得工商局,我們協會這個想法是比較好,所以我也愿意參與。
至于說錢江晚報的記者問到的優勢,我們浙商自己在浙商這塊土地上成長,對浙商新的優勢是什么?浙商今天缺點什么?或者它需要什么?我們比較了解,然后我們已經發展起來的一批浙商正在走向全國,正在走向世界,對整個國際的一些動態是比較了解,對我們國家宏觀經濟的走向也是有把握的,所以,我們無論做宏觀還是微觀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樣浙商創投我覺得不是說跟人家風投、創投之間,我認為不去講優勢和沒優勢之分,我想現在這個時候更要弘揚一種與時代同步,比如我們與浙商共同發展這樣一種精神,如果把一種著力的趨向或共同繁榮發展的一種方向。現在我們對浙商企業都在明確起來,我們的發展不是完全為了追求一種效應,而是去共同一種發展,共同去成就一個事業的,可能這個未來在公司運行當中我們要不斷地去考慮這一點。同時,浙江創投將在這方面可能會對未來,我們浙江民營企業,浙商也好都在這方面都有所考慮,或者要向著那個方向去想,那個方向去思考,包括向著這個方向去實踐。
華曄宇:我們主要的競爭優勢“浙商”兩個字就很不容易,以徐主席為代表的浙商群體,因為徐主席在,“浙商”兩個字我們拿到了品牌,接下去我們會把自己的各方面優勢發揮出來,對得起這個品牌。一個是我們的品牌效應,代表了“浙商”響當當的名詞,浙商在海內外都是很有影響力的群體,特別活躍,特別善于經營,勇于開拓這么個群體。除了現在我們12個創始股東之外,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浙商,有實力的浙商來加入我們這個股份制企業。
我們是股份制模式,基金化管理,最早在設計模式的時候就是參照了海外規范創投基金的模式。
錢江晚報記者:以后的主要方向會針浙江的中小企業?是不是對區域性有重點?
徐冠巨:這個公司今天剛剛成立,我想首先是立足浙江,支持我們廣大中小民營企業或在創業時期需要資本,需要有些方面的一些關心或者一些幫助,包括公司治理、公司管理、戰略發展等等方面給予幫助。首先應該立足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它也不是絕對,或者是相聯系的,尋求一些與我們宗旨相符合的這種投資機會。
另外就是公司一定要有定位,沒有定位就沒有方向,這一點可能未來我想董事會也好,我們的經營團隊也好,有那么個宗旨中之后,未來會在這個方向去實踐。
華曄宇:我們公司根據徐主席包括我們董事局其他成員的意見,管理公司已經確立的宗旨就是“傳承浙商精神、助力民族產業”。另外一個,我們第一個項目也確實是非常想投浙江的,但是因為我們是11月16號拿到營業執照的,在浙江也有幾個項目在接觸,目前還在談判考察之中,可能一下子還定不下來,剛才徐主席也說了立足于浙江,這確實是我們管理團隊所思考的,北京的項目因為比較清晰,所以決定比較快,所以我們第一個投的是北京的。我們當然是非常看重浙江的,我們好幾個項目當時是非常想跟浙江的企業簽約的。
徐冠巨:第一、第二考察的項目都是浙江的,本身公司出發的宗旨也是這樣的,立足浙江面向全國。
錢江晚報記者:問一下徐漢杰先生,我知道像這兩年國外進來的資本比較多及像國外的品牌很多人在這里成立的也比較多,像你們來說叫浙商投資管理公司,我覺得其實對你們來說,現在進入之后,將來面臨競爭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因為不像以前大家覺得有錢的風投很神秘,企業在選擇你們的時候也會考慮到對方包括它的品牌,包括它能夠帶給它錢之外還能帶給他什么東西,我們既然已經拿到“浙商”這個品牌,我們在和外界競爭當中有沒有一些思路和考慮,就是怎么樣在將來的環境中生存,或者再客觀一點,我們現在進入的時期是不是最好的時期?
徐漢杰:我感覺你講到競爭,的確任何行業都有競爭,VC這個行業也許競爭的機會或者對本土的競爭的機會更多一些,大家知道前幾年國外很多大的投資機構,包括凱雷、紅杉等等很多外資基金在中國的確發覺了很多投資機會,賺了很多錢,但是也必須看到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是被這些外資的大牌給教育起來的,以前我們融資的渠道除了銀行、民間以外很少想到風險投資這方面,這個地方被它們炒熱以后,最近由于國家對外資的限制,或者中國企業到外國上市的條例出來以后,其實很多外資的資金反倒有了更多的門檻和障礙,所以很多外資面臨不方便的因素,紛紛想找國內的合伙人或投資者成立本土的資金。我們正好在這樣時間點上抓住了這樣很大的機會,接下來我想本土基金的有優勢會比外資大好幾倍。
其二,現在錢無論國內國外,有錢的人多的是,投企業,包括現在很多上市的企業主,他本身也是很有錢,除了錢本身是主要因素之外,因為我們的LP,我們的投資人都是浙商,每個行業的精英和頂尖的成功人士,我們希望帶資金的同時,帶進去更多的是管理的經驗,浙商的經商,浙商對生意的理解。我們投資人見到過太多的風風雨雨,可以告訴被投資人很多的經驗教訓,這也是被投資人除了錢以外希望得到的。
所以,我剛才在補充徐主席說的,就是我們會立足浙江,但是我們也希望把浙商的精神,通過我們投資的舉動帶去全國各地,得到大家雙方的共贏。
記者提問:陳總,您是兩個月前萌生創投公司的想法的?
陳越孟:我是借助省民營企業協會的平臺。我們從啟動到現在,也就一個半月的時間,我們營業執照是11月16號拿出來的。
記者提問:你們投資北京的公司從考察到決定投資花了多少時間?
陳越孟:這也是我們的優勢,相比國外的基金,我們的運作模式比較規范,運作模式完全采用了國外基金的運作模式,從前面考察、項目論證、出報告,然后管理公司出項目委員會,然后遞交給我,我認可以后再到創投公司委員會,我們整個決策是比較靈活的,像北京的公司總開始考察到決定也就是半個月的時間,我們前期是做了大量的分析跟調研工作。
記者提問:現在各方面資產價格都在暴漲,這個進入的時機您不是覺得對合適?您怎么樣保證各個股東的利益最大化?
陳越孟:我相信我們每位股東能夠參與到我們創投公司來,應該說是有足夠承擔風險的能力,就像徐主席說的,盈利不是我們唯一的目的,我們還是“傳承浙商精神、助力民族產業”。保證股東最大的利益,我們的管理團隊包括徐總,還有一些高管,本身在業內都是運作資本比較頂尖的,像徐總從2004年到開始成功運作了九個項目,投了九個項目,都是非常成功,大家也是知道的,像他投的邊鋒、共和網、西部礦業、新農門都是比較成功,另外我們幾個高管成功的經驗以及相關的資源都很豐富,這是我們管理團隊原來的經驗;第二個,我們是借助省民營企業家協會這個通道,在項目尋找上我們尤其面向浙江,省工商局也給我們依托,所以就會比較快,比較準的找到項目來源;第三,是我們橫向的合作管理,就像上午看到的跟凱雷等同行橫向的合作,以及一些信息,人才還有項目資源的交換,通過這三個因素的疊加,我們基本上能夠保證我們所選擇的項目,相對來說在細分行業里會比較領先。
我們說保證股東最大的利益,我們肯定是尋找最好的項目。
記者:這些項目是屬于成長期還是初創期?
陳越孟:我們整個投資的比例是這樣的,會有50%—60%投資于PRE—IO這樣的企業,還有20%—30%投資于成長期或者擴張期的企業,然后一部分是投資于早期的種子期企業,這部分主要面向于浙江企業,就是這么三部分組成。
記者:現在PRE—IO目前接觸的有多少家?
陳越孟:我們現在比較有規模的項目有50幾個在談,一個月的時間不到已經建立了比較精選的項目,主動找上門的項目也比較多,這些項目初創期的比較多。
華曄宇:我估計今天之后,各位新聞媒體給我們報道之后,找上門的項目可能會更多。
徐漢杰:我再補充一點,怎么保證股東的利益,我覺得從投資角度來講最怕經濟是平的,沒有機會,接下來我們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會,領先于同行的經驗。
華曄宇:剛才你問到為什么第一個項目投得比較快,因為這個項目徐總同時也管理外資基金,他已經跟蹤了半年時間了。
陳越孟:我們對每一個項目比較謹慎的,我們有一整套項目的投資管理辦法,整個管理制度到哪一步的什么階段都是非常細的。
記者:徐漢杰先生是投資管理公司的總裁,你在公司的股份是多少?你和投資者的關系是什么?
徐漢杰:一般是投資人出錢,管理公司是幫有錢的投資商管理資產,去按照我們專業累計起來的經驗,按照我們選擇方向投資,然后我們會得到一個傭金。
華曄宇:跟任何一個基金一樣,基金有一個比例是分配給管理團隊的。
記者:這個公司和創業投資這兩個公司之間的利益區分是什么樣的?
徐漢杰:下面是投資公司,管理公司是用專業的投資管理經驗幫投資商出主意,選擇項目,可選擇可供投資的企業和對象。
華曄宇:股份公司就相當于一個基金,管理公司就是基金經理,可以這樣理解。應該說徐主席代表我們董事局,我們是個老板團,我們是出資人,我們就是給老板管理基金的,或者說是打工的,可以這樣理解。我們陳總也是股份公司的董事,他也是股份公司的股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陳總,你們創投公司有個叫投資決策委員會的機構,投資決策委員會具體的構成是什么樣的,它的決策機制是什么樣的?因為你們一共有12個股東,每個股東都出了錢,如果大家各有各的投資想法,在投資委員會層面上怎么做決定?徐總,按照國外VC的架構,先是有一個基金管理人,由他去募集資金然后再去選擇項目,你們這個公司可能有些特殊,先有股東,先有錢,然后再找基金管理人,就是說12個股東對于基金管理公司跟它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徐總作為一個基金管理人的話,你的自主權會不會受到12個股東的干涉?他們比如說對你投項目干涉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
徐漢杰:國外基金也一樣,雞和蛋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在國外的話,如果早期成立的基金,它的影響力,它的經驗,后來隨著它的名聲越來越大,可以管理很多基金,從決策體制上來講也一樣,投資公司會有一個自己的決策投資委員會,把案例拿過來經過自己的分析,最后出資人也會有一個最高投資決策委員會,相當于有一個明顯的授權投資機構。比如很小的金額投資決策委員會就可以決定了,超過一定金額,投資委員會出人,管理人也會出人,共同組成一個投資決策委員會,大家來決定。
華曄宇:而且是一人一票平等。
陳越孟:現在我們投資決策委員會是由七個人組成,四個是常設委員,三個是輪值委員,每個項目都要參與決策,三個輪值委員就是每個股東輪流產生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是我們最后一道程序,前期我們是先管理公司,管理公司先有投資經理,投資經理出具了報告,他認為可行,我們投資經理也是一級掛鉤的方式,他做了詳細的市場調查以后,然后上我們管理公司資項目委員會,管理公司有個評審會,評審會是由五個人組成的,一半一上任通過就可以了,最后遞交到我這里,應該說我們項目的選擇管理公司也是有相當大的主動權。最后是到都是決策委員會,投資決策委員會 遵循兩個2/3的選擇,七票里面不到2/3人員到的話是不能召開,第二個2/3是投票表決,七個人必須超過五票才可以通過。投資決策委員會通過了以后,也不是這個項目我們馬上可以進行投資的,投資決策委員會通過以后的項目我們還要進行詳盡的第三方的盡職調查,這個由專業的法律團隊跟會計師團隊共同組成的。盡職調查完了以后,跟我們前面的盡職調查沒有非常大的出入,我們再把盡職調查報告反期到檔期的投資意見,如果沒有意見我們有進行投資。
21世紀記者:你們的退出機制是什么?
徐漢杰:這個都一樣,因為一般常規的退出,包括IPO的上市,上市包括國內國際上市,還有一個是MA(音),這個也是企業退出的方式,還有就是股權之間的買賣,你覺得發展到一定階段,對企業更有利的股東進來,我們覺得我們利潤夠了也可以退出,方式有很多。
21世紀記者:你們跟凱雷等公司是什么樣的合作?
徐漢杰:它們大的多,或者我們小的多,或者他們外資的項目多,我們內資項目多,很多企業看了以后發生這樣的情況,外資想投,我們以前碰到很多這樣的案例,外資本身已經占到40%多了,再外資的話可能會超過51%,很多行業外資超過51%國家相對比較敏感的產品,國內的采購會受影響;如果它覺得企業很好,外資又不適合,就像民間做生意一樣,要么資金不夠,要么沒機會,那大家一起來投,或者他投大的我們跟小的,我們看到大的東西就是資訊的共享和人員的互相交流。
都市快報記者:國內的創業板要開設了,浙商創投的選擇項目上會不會著重考慮一下創業板的情況;另外,對國內創業板開設的前景有一個什么樣的預期?
徐冠巨:這方面應該說比較專業一些,創業板我也接觸過,浙江民營企業希望到創業板去,我知道有很多擺在那里,還是比較踴躍。
都市快報記者:創業板開出來以后市場前景怎么樣?
徐冠巨:我們有些關系需要把它理順起來,這個資本市場創造了有錢人找到放心投資的地方,像我們做企業的,我不但要把實業做好,而且我這個實業檢驗的標準就是市場,市場對我所做的企業怎么樣,我做這個事情如何去受市場的檢驗,這一點如果大家這樣去考慮的時候,我想是一個比較健康的考慮方式。比如我們傳化化工,現在股價還可以,這不是說股價高怎么樣,市民從公司的一些做法比較看好,投資者要講清楚;我們的傳化生物科技創業板,深交所的數據說你這個東西好,是不是你創業板來上市?它為什么感覺多,我既是有生物技術的,又是農業的,它無論從國家的大方向,還是從企業所擁有的技術他們都看好,我認為深交所要搞創業板,它看好這個,它看好這個也代表一個方向,我自己也很有信心,我覺得它的成長型會比較好,我們認為我要到時候拿得出手,讓我們投資者感到比較好。有些人會覺得創業板重創業,其實不是說因為創業風險就很低,創業也不是蠻干,創業有成功的可控性也有成功的不可控性,能進入創業板的我想是大家能夠看得到它的預期和方向的。監管市場有沒有把握,企業本身創業者也要有個底,投資者應該也有自己的眼界。
都市快報:浙商創投會比較關注A股嗎?
華曄宇:它不會局于一種形式的。
陳越孟:股權投資就三個方式,一個是風險上市的退出,第二就是管理層收購,第三就是本行業介入。
徐冠巨:創投不要考慮退出,而是要考慮發展。
記者:你們在選擇企業和幫助企業提升價值方面有哪些準備?你怎么樣讓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證?
徐漢杰:其實剛才我已經進得很徹底的,我覺得現在企業在一定發展階段是需要資金,資金的各種投資體現的比較多,像浙商這么有它特定的經驗企業文化含義的投資群體,我們現在每個投資人在每個行業中都是佼佼者,我覺得我們幫助他們更大的是浙商的這種經驗,浙商對這個行業的看法、理解,包括甚至資源和人才的組合。
記者:你們會具體參與他們企業的經營嗎?
徐漢杰:我們一般會參與董事會,我們不會手把手去搞事情。
記者:也就是建議咨詢。
每日商報記者:剛剛就都市快報的創業板的問題,換一個說法問一下徐主席,現在創業板很多跡象表明明年在深交所推出來,現在有一批創投公司都出來了,現在這個時機成立創投公司有多大是考慮了明年的創業板?
徐冠巨:我不是具體的組織者,不是沖著創業板來的。
華曄宇:只是時間點的巧合,這個沒有什么必然聯系。我們也歡迎創業板推出,期盼創業板推出,我們不是為了創業板而開的創投公司。
每日商報記者:創業板算是一個機會,現在國家銀根緊縮,貸款越來越困難,這個對創投選擇這個時機成立有多大影響?
華曄宇:我們成立在先,他們宣布在后,這也是巧合。
徐漢杰:以前民間融資活躍了,或者風險投資有更多優勢,緊了整個經濟的景氣度上升幅度不像前幾年那樣快速。
每日商報記者:網訊的總裁前期我跟他接觸過,他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方向,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在制造業上面,但是他認為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可能是在服務業和IT相結合這樣的一個新型的服務業上。浙商創投未來投資的方向可能往這個方向偏,浙商創投有沒有比較偏好的方向?
徐漢杰:嚴格意義講每個基金都有自己的方向,浙商創投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我們本身比較務實,比較講究時效。浙商創投在剛剛成立之處,我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一定要投哪些方向,對于行業的判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我個人理解,今天投進去明年就收獲,今年最旺的制造業,我認為未必不是一個投資的方向,所以這個理解,我們投資和經濟學家的理解,經濟的趨勢可能是兩回事情。
徐冠巨:重點關注的領域上面有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媒體、環保、軟件,還有在傳統領域發生重大變革的領域,這是重點關注的領域。
每日商報記者:現在浙商創投現在投了幾個項目?
華曄宇:正式投的就是今天早上宣布的,就是第一個。
記者:我在材料里面看到你們的投資方向,新興產業投的比較多,徐總是做企業起家的,為什么在自己做實業起家的,浙商大部分都是以實業為主,是不是看好新興產業?我看幾家大股東當中,家居、化工、酒店、房產都是傳統類的企業,自己做傳統類企業看著人家新興產業做的好自己也想投資,是不是這樣的意圖?
徐冠巨:開始的時候我們也講過,未來要進行專業化,自己或者是做什么,我們的資本保障自身產業發展的同時,然后他還有資金或者是參與到他認為這個公司的宗旨或者發展方向他認為是比較符合他的想法的,我想我們這批企業也符合現在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符合他企業的想法的,他可能會在能夠保障他產業做好的同時,把這筆錢拿出來,我想這也是一個現實的。我們傳化來講,我這方面也還可以,然后大家也認為浙商投資人也能夠支持浙商企業或者廣大浙商企業的發展,能夠產生積極意義的。
華曄宇:我們傳統行業也會有有新的突破,對新的突破我們也會關注。
徐冠巨:浙江企業都在傳統領域這也是一個事實,但不是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發展高科技了,對傳統的東西丟掉,丟是丟不掉的,通過工業化發展到這個階段,有很多需要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就需要發展,這里就進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制造業發展到今天沒有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沒有一個好的土壤和環境及最終這個產業得不到一種必要的支撐。
現在有些事情大家都把它狹義的理解,實際上是生態的理解,浙商創投的誕生也是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的產物,而且浙商創投也不是第一個,其實也不是一個新鮮事情。比如說中國經濟有今天這么個制造業的一個雛形在這個地方,它必然就是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是那樣的一個趨勢,現在有必要提醒的是,媒體在這里面,過去好象是專業化,專業化就是也要有專業化的理由,當前有必要把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從綜合渠道到自己的位置。現在大家都要長大,就是這么小的一個地方,已經是相互之間已經踩了,我們搞傳統產業,搞制造業起家的,如果他有能力,就是說他創新不僅在做家居里創新,這個創新是必然的,同時我還能夠參與到其他的行業,這也是一種創新的思維。同時及創新不是說制造個產品,我們商業模式的創新,包括參與到生產型服務業領域,這里面有很多都是商業模式,而且是說對于商業模式的一種創新需要更豐富的一種智慧,然后需要更廣泛的社會的支持。這樣以后,我們的這種企業才能夠更健康。
現在我們社會也好,政府也好,都是在關心企業的健康發展,這個企業的健康發展有時候企業自身是需要努力,但是大環境需要引導,這個可能共同去營造這么一個氛圍。
今天我們坐在人民大會堂里面,實際上制造業發展了以后,這個環境也是需要的,這是商務環境。
華曄宇: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記者見面會先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