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每日商報 記者:胡疆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一位姓李的華人在美國經營著一家餐館。這一年,他做了一件小事,他利用平時省吃儉用積累的幾千美元買了100股在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微軟股票。由于餐館生意太忙,李先生一直沒有關心過它。過了十幾年,他偶然聽說這支股票已經漲得很高了,他就到證券公司準備把它賣掉。不料一打聽才知道,100股股票經過分股變成了7000多股,每股的價格是160美元,算來已是價值112萬美元,百萬富翁!
“一直沒有關心過它”,從這看來李先生的這次投資多少帶有玩票性質,但這一次小玩票,經過納斯達克的“壯大”和微軟的幾何級發展,卻讓他成為了百萬富翁。李先生無疑是超級幸運的,而在今天民間資本實力雄厚的浙江,卻有著不少人在做著和李先生一樣的嘗試,和李先生不同的是,他們并不盲目,他們瞄準的,是明年很可能會在深圳推出的創業板機會——那些很可能在未來1、2年內登陸創業板的高成長性企業。
他們當中,有VC,有創投,有私募,甚至有民間自發組成的一個資金集體。你有20萬元,我有20萬元,以20萬元為一股,我們十個人湊成200萬元,我們有200萬元,他們有200萬元,以200萬元為一股,十個200萬元又成為2000萬元,再湊成2億,甚至更多,而2000萬元或者2億,就有足夠的吸引力讓那些PRE-IPO企業側目了,那么我們再找專業的人士去和這些PRE-IPO公司談判。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又一次歷史機遇。本期18創富封面報道要向你展現的就是目前正在努力抓取這個創富機會的人們。
商業嗅覺天生靈敏的浙商紛紛組建私募
他們說,這個機會不能錯過呀
最近,徐漢杰特別忙碌。
“他現在北京。”
“他現在上海。”
“他不在,看項目去了。”
……
一次次,他的秘書在電話中毫無例外地回答。
作為一個資本運作高手,徐漢杰說:“這段時間確實特別忙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看項目。不僅僅是我,所有的投資者都在緊鑼密鼓地找項目,因為明年可能推出創業板,一大批現在PRE-IPO的企業都會有可能在這個門檻比較低的創業板上市,現在大家都在搶項目。”
曾聯合創辦過元泰典當行和聯夢娛樂手機游戲公司的徐漢杰現在的身份是浙商創投管理公司主要合伙人。作為浙江本土最大的創投公司,該以“浙商”二字打頭的創投公司總裁陳越孟在電話中說:“創業板明年很可能推出,在這個時候成立一個創投公司,是一向以敏感聞名的浙商們的共同嗅覺。”
“毫無疑問,這是浙江本土最大的創投公司,就全國來說也算較大的創投公司。”徐漢杰說。據了解,該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16日,注冊資本2.9億元,僅首期運作投資資金就達到了10億元的浙商創投,其創始股東匯集了傳化、喜臨門、紅石梁、濱江房產等一批知名浙商企業,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出任浙商創投董事局榮譽主席。
據悉,浙商創投的投資比例大致由三部分組成。其中,50%—60%投資于PRE-IPO的企業;20%—30%投資于成長期或擴張期的企業;剩余10%-15%投資于種子期企業。陳越孟透露,在談的PRE-IPO類的項目達50多個,目前,他們只投了北京科華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一家。很明顯,明年可能推出的創業板對浙商創投意義重大。
盡管浙商創投董事局榮譽主席徐冠巨否認了浙商創投的成立是直接針對明年可能推出的創業板,并稱之為巧合,但他同時表示:“創業板我也接觸過,浙江不少民營企業希望到創業板去,我知道有很多已經擺在那里了,還是比較踴躍的。”徐主席同時表示,傳化集團下的傳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后很可能在創業板實現IPO,但要等到“自己覺得拿得出手”。
盡管被宣稱為巧合,但在浙江本土的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本月18日在省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浙商創投揭牌簽約儀式,正是創業板這場大雨到來之前的隱隱雷聲。
12月9日,浙商置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和浙商創投相比,由54個浙大同學每人出資20萬元共同創辦的公司似乎并不足夠“震耳”,但是了解到這個公司背后的實力和潛力后,每個人可能都會咋舌。這個初衷在于集合利用浙江大學企業家經理人(高級研修)的同學會人脈資源的創意,最后演變成為全國首個“同學經濟實體”。
“我們從各地的4000多個同學中,挑選了54個,共同組建了這個置業公司。”浙商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飛躍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現在54個人,每人出資20萬,只是一個早期的形式,我們以后還要擴容。”
據了解,浙江許多著名企業如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等都是浙江大學企業家經理人(高級研修)同學會的學員企業。 “這是一個可以整合4000個老總的資源和商脈的實體,為同學經濟發揮功用奠定了基礎。沒錯,在我們54個人背后,是4000個人。”俞飛躍補充。“PRE-IPO是我們著重考察的投資對象,幾百萬、上千萬都有實力可以投,明年創業板出來,更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事情,投資的機會會更多。”
據了解,在這4000多個同學的企業里面,也不乏未來具有IPO潛力的企業。“我們最高的希望是,在2~3年內,這4000多家企業中,有數十家在創業板上市。”俞飛躍說。另據了解,該公司已經開始運營一個信托產品。
由紹興企業為背景的博通創投也在近期成立……
浙商創投、浙商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博通創投……有意無意,巧合還是緣分,在創業板出臺呼聲越來越高之前,一個個創投公司或者資金集合體都浮出了水面。
創業板——中國的納斯達克
一場屬于創投公司的賽馬大會
“對風投來說,創業板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可以有機會縮短投資周期。”賽伯樂公司董事長、浙江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院長朱敏說。據他得到的消息透露,首期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將很可能在中關村的高新科技企業中選,接下來浙江的高新企業也有很大的機會。朱敏同時提醒,亞洲的其他創業板并不成功,中國創業板剛剛起來,他會保持一個稍微謹慎的態度。據證實,賽伯樂在全國投資的10個項目中,有四個在浙江,分別是聚光科技、連連科技、中國綠線(本報曾在《尋找下一個阿里巴巴》一文中作過詳細報道)和英繁科技,都極具IPO的目標和潛力。
對于,這個即將推出的創業板被更多人將其比作中國的納斯達克。美國納斯達克開盤于1971年,第一個交易日時它被設為100點。二十年后,指數到達500點,再二十多年后達到1000點,三年后,指數翻番到了2000點。1999年的秋天,科技的飛速發展將納斯達克送入了上升的軌道。從1999年10月的2700點上升到2000年3月10日的頂峰——5048.62點。微軟、英特爾、思科、甲骨文、蘋果、戴爾、google等一系列可以用“牛”來形容的公司都在納斯達克上市,身價各個都超過千億美元。盛大、網易、攜程、新浪、百度等20多家中國企業也在納斯達克上市。
納斯達克指數翻番的周期越來越短,無疑,高科技在其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主要針對高科技企業的中國的創業板能否成功,目前還是個謎團。
2004年設立的中小板不錯的勢頭多少帶給創業板一些信心。數據顯示,在2006年通過中小板實現資本退出的創投獲得了25.8倍的平均回報。自2004年設立以來,截止到今年12月23日,中小企業板已經有196家公司發行,其中188家已經掛牌上市,市值達到7889億元,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比例達到43%。可以預見的是,門檻相對更低、成長性相對更好的創業板一旦開設,各路的資本將群起而擁之。盡管沒有人不明白,創業板的風險也會相對更大。
事實上,有業內人士分析,對VC來說,創業板不僅僅是一個利好消息,它不僅為VC增加了一條退出路徑,可能在更深的層次上,決定了VC在中國的生存環境。該人士分析:“VC很主要的一個退出機制,就是實現所投資企業的IPO。而在A股和現在的中小板上市,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創業板推出后,所降低的這個門檻將極大地增加企業實現IPO的數量。這好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突然河水退下,露出了獨木橋下面的一座橋。”
浙江大學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文南說:“今年雖然只投入了一個項目,但是是一個PRE-IPO企業,基本上準備在明年的創業板上市。”王文南表示,創業板的推出,很可能會帶來一個中小企業爆發性的上市狂潮。當然,企業的基礎還是關鍵。而且,創業板本身做好也不容易。據他透露,政府也可能會考慮在明年推出項目平臺,對接資金和項目,也是針對創業板。
“深圳的創投公司更多,有些已經做到了比較大的規模,各路創投現在的關注焦點都是明年的創業板。”邢鐵英博士說。
全中國一千多家企業具備創業板上市條件
其中10%在中小企業云集的杭州
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推廣部總監鄒雄近日表示,從財務指標來說,符合創業板標準的企業非常多,一些高科技、新材料、新農村、新服務業包括連鎖商業、連鎖服務業等行業可能比其他行業的企業更具核心競爭力,這樣的企業更有希望到創業板上市。
“創業板的推出,不一定讓我企業的上市計劃提前,但至少讓我考慮更多,周圍的環境包括政府對此推進力度都很大。”作為一個準備在幾年內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星漢科技CEO梁爾真這樣告訴記者。
徐漢杰分析:“傳統企業所需要的成長時間普遍比較長,要十幾年才會有深厚的歷史和底蘊。而現在的高科技企業和IT企業,企業的成長周期越來越短。這些極具爆發力的小公司卻天生有個缺陷,他們的歷史太短或者沒有歷史,沒有歷史意味著他們很難在傳統的模式下融到資金。傳統的融資工具沒有辦法滿足越來越多的這些公司要求,銀根緊縮更是加劇了這種困難,這也是創業板推出的一個市場需求。”
事實上,徐漢杰說的這些有創業板上市需求、或者未來有在創業板上市需求的小公司,鄒雄說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也就是類似于星漢科技這類的企業,數量十分驚人。
放眼全國。有關數據顯示,全國各中小企業基本中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企業有1200多家,已經改制和完成輔導期的企業有5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85%以上,主營業務利潤在500萬至5000萬元的占73%,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的近70%。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秘書長王守仁也曾表示,準備登陸創業板的企業已達1000多家。
回到浙江。“不能精確到個位數,但是杭州已經有100多家企業表達了在明年可能推出的創業板上市的意向。”浙江省證監局局長王寶桐在接到記者電話的時候正在深圳開會。
根據此前披露的消息,創業板初步擬定的準入條件可能是 “擬上市企業兩年凈利潤超過2000萬元,最近一年凈利潤在1000萬元以上,如果前一年虧損,當年實現凈利潤應達到500萬元,即企業要具有‘高速增長性’”。這在現有的中小板基礎上大大降低了上市門檻,在擁有43萬多家民營企業的浙江省,達到這一準入門檻的企業遠遠不止100家。
“創業板對于浙江的企業來說,可能具有更大的機遇。”杭州市金融辦主任孟繁明表示,“經歷這些年建設和發展,杭州逐漸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涌現出眾多高科技、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其中有些企業規模較小,按中小板要求不具備上市條件,其重點自然瞄準了未來的創業板。所以,創業板推出后,杭州應該是受益最大的城市之一。”
作為直接推動中小企業融資工作的浙江省中小企業局,在2007年初出臺了一份由各市推薦、省里確定的100家“創業新星”企業名單。“主要是依據公司的發展速度來篩選的。”相關人士表示,“這些企業現在可能還比較小,但是未來其中的明星企業同樣有在創業板實現IPO的可能。”
毫無疑問,一扇新的財富之門正在向我們打開。這是一個能夠把你創造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發現機會,把握機會,這是18創富愿意伴你一起經歷的。
名詞解釋
創業板,即國際上通稱的“第二板市場”(Second Board),與主板市場(Main Board)相對應。在香港,創業板市場為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GEM)。
創業板主要是為了扶持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旨在支持那些一時不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但又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上市融資,也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板市場高得多,但也可能得到更大的收益。
創業板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是世界各國致力于扶持企業創新的產物。經過3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創業板市場有40多家,涌現了像美國納斯達克、英國AIM、韓國科斯達克等市場,這些創業板市場培育和孵化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有利地促進了科技與資本的結合。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全力支持企業創新是資本市場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內容。
鏈接:創業板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