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在线高清视频-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亚洲成人av动漫在线观看-欧美熟女午夜福利小视频

股票代碼:834089
A+ A-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項目投資 > 高端論道

本土PE應致力于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

發布時間:2009年07月17日 信息來源:浙商創投

   產業鏈分析是PE們的一項基礎功課在分析一個公司的投資價值時,我們需要了解該公司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分析其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以及其對競爭對手和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優勢。或許因為這一分析方法很基礎、很常用,以至于PE們常常忘記用它來分析自己。
  大家都知道,廣義PE包括以投資于較早期項目為主的種子基金和VC,投資于中后期項目為主的成長型基金,以及投資于Pre-IPO項目為主的PE(我們姑且稱之為機會型基金)。為了形象說明這三類基金在產業鏈條中的關系,我們不妨打個買菜的比方。 
  同樣是買菜,種子基金在播種前就把錢給信得過的菜農,預訂長出來的菜,菜能不能種出來、產量多少、質量如何等都不知道。到了收獲的季節,可能血本無歸,也可能大賺一筆,因此潛在收益很大,但風險也很大。VC往往習慣于看到菜出芽之后給錢定菜,同樣的,會不會因為遭受病蟲害而絕收、最終收成幾何、質量如何也都不知道,但至少芽是發了,VC至少知道這個菜農正在種菜而且可以把菜種出芽,所以VC的風險要比種子基金小,當然,這時買菜價格肯定要比種子基金要高一點。
  成長型基金買菜的時候,菜基本已經長好了,成長型基金付錢買菜,拉到蔬菜批發市場。買菜之前他們需要做點盡職調查,看看有沒有農藥殘留、是不是轉基因。菜已經看得見摸得著,風險小了不少,但價格也會比VC投資時高不少。如果不出問題,從地頭賣到批發市場、或者直接進超市,能賺不小的差價;而一旦出了問題,菜可能砸手里,只能低價甩賣。
  機會型基金直接去批發市場買菜,簡單加工后倒手賣到超市。能進批發市場的蔬菜總體質量是有保障的,但也不排除偶爾買了不該買的菜。到批發市場買菜不如到田間地頭那么麻煩,買家也多,行情好的時候菜價會被哄抬,出價低的根本買不到菜,因此機會型基金很有可能會買到較為昂貴的產品。買了菜要很快賣到超市,而如果超市銷售不好,菜可能賣不掉、或者只能打折賣,機會型基金有時候也會蝕本。同時,能把菜賣到超市,不是誰都能干的,機會型基金本身的品牌和口碑也很重要。總體上,機會型基金模式簡單,強調短平快,風險較小,但總體盈利空間比成長型基金又小了不少。
  上面我們了解了私募基金產業鏈條上的一些主要環節。實踐中,我們可以從產業鏈的角度來分析一些熱點現象與問題。
  例如,時下國內資本市場熱衷討論的“大小非”問題。“大小非”被熱炒為股市大跌的罪魁禍首諸多市場人士認為“大小非”的持籌成本極低,股市跌得再低,“大小非”也可以賺好幾倍;因此要讓股市止跌,必須重新限制“大小非”的流動性。筆者對此觀點頗不以為然。
  二級市場可看作是PE產業鏈條的下游,是PE實現退出的主渠道。套用前面買菜的例子,二級市場投資者基本上相當于在大型超市中買菜,這些菜已是經過整理和質檢的“放心菜”。買“放心菜”風險小,操心少,價格自然要高一點。現在的情形是,二級市場投資者一邊享受超市購物的舒適和放心,一邊又抱怨前面的生產和流通環節成本太低、過于暴利。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各方風險程度的差異極大,而風險和收益理應對等。在這個勝者為王的時代,人們樂于談論一個又一個PE高收益退出的案例,卻忽略了PE大量投資失敗的現實。事實上,在二級市場大幅下跌的環境下,PE的收益率水平已經大幅縮水,有些高成本投資案例甚至已經跌破投資成本,不考慮二級市場價格而大量拋售手中股份并不符合PE的自身利益。有人或許會說,很多“大小非”的低成本來自灰色交易,讓他們通過二級市場高價減持不公平。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樣的問題應交由司法系統解決,而不應由二級市場通過破壞原有的合理交易規則來解決。況且,“大小非”的主流部分,在歷史上是支付了合理成本、承擔了相應風險,并且為流通支付了對價的。鑒于此,筆者始終認為,將“大小非”問題歸咎于“大小非”本身并不可取,它忽略了資本市場產業鏈條的風險收益分擔與共享機制。“大小非”解禁或是中國股市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大小非”本身不應成為股市下跌的替罪羊,更不應通過犧牲“大小非”的利益來粉飾市場的太平。
  再如,我們亦可從產業鏈角度分析中國本土PE的競爭力和發展方向。近幾年本土PE發展迅猛,但大多還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二級市場火爆時,新興的本土PE大多熱衷于Pre-IPO市場,通過競價和所謂“關系”獲得投資機會。各家PE并不能提供除了錢之外更多的附加價值給企業既不能提供服務,又沒有品牌捆綁溢價,同質競爭的結果是價高者得之。當資本市場重歸低迷時,他們的高成本籌碼往往面臨無法全身而退的窘境,不幸成為贏家的詛咒的踐行者。
  市場冷卻之時,本土PE更應冷靜思考其定位和未來發展戰略。產業鏈下游看似準入門檻低,投資回收快,但競爭激烈,如果沒有優勢品牌或其他特殊稟賦,很難避免陷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往產業鏈中上游走應是大多數本土PE努力的方向。要往上走,光有錢是遠遠不夠的。可能的發展方向包括:提升基金自身的研究和發現能力,爭取在金子發光之前淘到它;抑或提高基金服務能力,為企業提供除了錢之外的附加價值。一言以蔽之,本土PE應致力于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逐步形成獨特的核心價值。唯此,中國才能逐漸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本土PE。    
  對于本土PE而言,如能在滲透PE產業鏈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環節進入,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而如果越來越多的本土PE能夠遵循此道,整個PE行業或可少一分狂熱,多幾分理性了。

Copyright ? 2014-2016 浙商創投(zsvc.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09008796號 站點地圖
TOP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查看手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