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包括了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內容,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低碳經濟是要建設低碳社會、維護生態平衡,真正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原國家環保局副局長張坤民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包括了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內容,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低碳經濟是要建設低碳社會、維護生態平衡,真正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
我國在2006年發布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在這個報告里,肯定了中國近100年來的平均氣溫上升了0.5到0.8度,未來會面臨大旱、大冷、大暖等等的變化,會影響農業生產、江河流量、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等等。報告最后指出,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
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既有物質財富的增長,也帶來了環境的一系列問題,所以英國提出了低碳經濟的起源是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國際競爭。低碳經濟兩個關鍵是技術創新和經濟體制改革和調整。英國2009年制定了計劃,希望把自己打造成綠色經濟中心。日本的節能法比中國早了將近20年。美國2009年設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由此看來,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
我們國家的氣候變化異常情況也經常遇到,現在經常有百年一遇、80年一遇的大災難。08年春節期間覆蓋中國19個省暴風雪已經記錄在聯合國環境署2008年年鑒上。從去年起,西南省份很多的地區受到了連續的旱災,我們可以看到貴州的88個縣當中,有86個縣連續旱情,水庫露了底,河床都露出來了。
不久前記者到長江源頭姜根迪如冰川,發現30年間下降了30米。中國有將近8億的人口住在低海拔的地區,一些大城市都面臨著將來海平面上升的危險。
其實,我國在2006年發布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在這個報告里,肯定了中國近100年來的平均氣溫上升了0.5到0.8度,未來會面臨大旱、大冷、大暖等等的變化,會影響農業生產、江河流量、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等等。報告最后指出,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
“十二五”降耗目標要完成40%到45%,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因為我們容易減排的相當部分已經做了,今后的就是硬骨頭。同時,我們還要著眼于參加這些低碳發展的規則制定,不要事后再受制于人。
不久前,國際能源機構公布了2007年的世界能源指標。2007年我國人口是世界的20.3%,我們一次能源的供應量不到20%,是16.3%。但是,我們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是20.8%,已經略高于我們的人口占世界的平均數。我們單位GDP的排放量是1.7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世界高了4.57個百分點,而單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是4.5倍。降低能源強度已經刻不容緩。
首先,隨著GDP增加,我國的能耗增加更加顯著。但是,我們中國人均能源的探明量,只有世界人均能源的51%,而且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碳排放方面特別不利。清華一位工程院院士將我國能源儲量與世界做個比較:我們的煤探明量可以用80年,而世界可以用230年,我們的石油15年,世界45年。
第二,我們的發展水平還處于初期或者是中期。 中國科學院報告指出中國各個省市工業化處的階段。西藏還在工業化之前,真正在工業化階段之后只有上海、北京,大部分的省區都在工業化初期,或者是在工業化中期的前半階段。所以,今后的幾十年,能源的消費必然會有所增長,而我們的工業能耗同國際領先水平相比,大約高30%左右。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在全世界的低碳經濟發展潮流里面,控制碳排放的速度,爭取跨越式前進。
第三,我們的邊際成本在提高。麻省理工學院對近19年我國能耗做了比較,我們每年的能源強度降低了5%左右,如果我們把這個數據延伸到2006年,26年間每年的平均就降低了3.9%,不到4%。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十一五”我們要降低能源強度是這么費勁。人民大學的環境學院院長在講到今年“十二五”的目標的時候指出,我們的“十二五”目標要完成40%到45%,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因為我們容易減排的相當部分已經做了,今后的就是硬骨頭。同時,我們還要著眼于參加這些低碳發展的規則制定,不要事后再受制于人。
今年“兩會”一號提案是九三學社的發展低碳的建議,新能源規劃也將適時公布。特別是教育部通知,在今年的4月,要審批一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包括了涉及低碳專業的產業,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
我國在2007年頒布了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現在各省區也有方案,科技部等10個部門有專項行動。國家發改委在2007年發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對于風能,國家準備在甘肅、內蒙、河北、江蘇等地,要搞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現在在江蘇東邊海上已經完成了風機的安裝,這稱為海上三峽,因為它們將來裝機容量達到2200萬以上,達到了三峽工程的裝機容量。
國家發改委還頒布了核電的中長期規劃,我們還在利用煤層氣,煤層氣項目做得很有成效,去年世界銀行提供了8000萬的貸款支持這個項目。很多的城市在開展燃料、電池的新能源研究,當然這些能源是需要很多的投資,據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將需要3.7萬億美元的投資。所以,低碳經濟對于中國確實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個機遇,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確實使得我們的資源可以集約利用,同時提供就業崗位。在去年上海的汽車展上,中國廠商的電動車引起了外國記者的注意,我們去年舉辦的國際能源博覽會也引起了重視。
我們現在正在做哪些努力呢?一個是節能建筑。比如在濟南已經實現了24層熱水器和建筑一體化。在廣州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板管蒸發式冷凝技術,銷路非常好,加班趕訂單。珠江啤酒廠利用殘渣進行沼氣發電。我們在廣州還看到太陽能水泵,據人民日報報道,云南省的一個農民用贈送的太陽能設備灌溉農田,就是用太陽能發電來驅動這個水泵。
江南大學在創建一個低碳校園,他們在學生人數增加、校園面積擴大、科研任務增加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了水電支出,教育部評審認為達到了世界水平。此外,低碳農業道路也相當寬廣。 所以,走低碳發展道路,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發展并不意味著降低發展速度,低碳經濟也并不意味著降低生活質量。現在一些國際機構和我們國內的機構,都在搞低碳城市的試點。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綠色北京,天津建設生態城,山東德州將在今年新蓋成微排大樓開世界太陽能大會,蘇州完成了低碳城市的規劃,杭州公布了要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聯合國環境署也在新的出版物里面講了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的時候,圍堰和池塘系統,將來新的能源值得我們盡情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