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但文化與商業的結合和相互推動發展,仍有很多路要走。國家最近大力推進文化企業發展是這個行業新的契機。
文化企業因其提供產品的特殊性,從而使得他與其他企業的經營方式、社會價值等有顯著的不同。探討文化企業的商業特性有助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高屋建瓴的把握自身的發展脈搏和路徑。
文化企業廣義上涉及的范圍比較大,但是這些企業一般具有如下某些商業特性。
文化企業經營的產品和服務圍繞滿足消費者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說其產品具有影響人意識的特性。因為涉及到意識形態上的事情,國家在文化企業開放的步調上始終比較謹慎。文化企業經營的產品和服務無論如何客觀,都會帶有知識性、民族性、價值觀、生活觀等意識方面的特質。文化企業的經營,必須在這一層面有深刻的認識。讓消費者對于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從精神上認同,是文化企業成功的重要核心。就如2011年的《失戀33天》雖然制片投入較低,但是讓一部分觀者,從當今愛情觀上產生了較強的認同和共鳴。比如《超級女聲》的節目,雖然是一檔娛樂節目,但它如此吸引觀眾參與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年輕人對于從事演藝行業的向往和職業觀。
傳播性是文化企業的另一重要特性。文化產品和服務具有較為廣泛的傳播性,其流通成本低、有很好的邊際效益。圍繞傳播性的經營、管理是文化商業服務的重要領域,相關企業也有很大機會在這一領域形成專業的服務。無論是互聯網、BBS、微博等都是圍繞傳播性做文章的企業。信息的傳播本身不僅僅是文化的范疇,它涉及到通信技術、傳播形式等各個范圍。文化企業的商業探索,也必須考慮到傳播方面的成本和價值。
精神性的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物質作為承載才能讓消費者獲得,故媒介的開發、使用是文化企業商業運營的重要領域。信息獲取的方式、質量和效果與其載體密不可分。立體電影的票價能高于平面電影的原因就是因為其相比擁有更佳的信息展示的質量和效果。當然舞臺燈光、背景、演員服飾等也都是圍繞信息高質量傳達的承載體。任何媒介和信息載體的創新、組合和使用,都會對精神性產品的消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用瓷塑造的工藝品和用木頭雕刻的完全不一樣,其消費價值會有很大差異。
精神上的消費具有強烈的個體性,因為每個人的背景、社會環境、生活價值等都有差異。但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員,其又需要群體的認同。這給文化企業帶來更多商業運營上的挑戰和機會。互聯網社區等類的服務是典型的圍繞這一需求的商業產品。
上述商業特性是文化企業在經營模式研究和探索中有力的創新突破點。文化企業作為企業的一種遵循著商業經營的普遍規律,其商業模式的發展和演進有著基本的模式。如需求及其價值的經營理念。滿足誰的需求、滿足什么需求、支付多少費用、誰支付費用等。
下面從企業經營的基本思路出發,對文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進行一些探討。
為什么日本的“巧虎”嬰幼兒產品能迅速在國內發展? 巧虎《樂智小天地》是日本最大的教育集團Benesse Corporation(倍樂生株式會社)和中國福利會出版的針對學前兒童的家庭學習商品,包含書、讀本、父母用書、DVD影像教材和教具(玩具)等。通過朋友推薦,我家孩子也使用了這套產品,孩子自己很喜歡。孩子喜歡、家長滿意是其迅速發展成功的最基本原因。要達成這一點,肯定要專業、要專注。這套作品貼近嬰幼兒視角、色彩鮮艷、圖形突出、主題簡單清晰、內容巧妙穿插重復、產品豐富精致且都為獨有。相比中國的其他嬰幼兒文化產品,很多是放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上,而且形式上單調,也許符合了家長的教育觀念,但孩子未必喜歡。嬰幼兒文化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作為業內企業尋找商業突破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內容產品。要開發出有價值的產品,必須要有專業的團隊,要深入研究嬰幼兒認知、語言、溝通方式和心靈成長,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大巧若拙,只有進行認真、深入地研發才是內容創新的最佳方式。要做到資源的有效利用,企業還必須懂得有舍有得,要細分和專注于更有突破價值的領域。即使是傳統的三字經,也可以用創新的媒介等方式來開發相應產品。
把客戶進行分隔和組合創新是文化企業商業模式突破的重要研究思路之一。比如以老人和孩子為組合進行產品需求的探討和開發。一般家庭老人和孩子呆得時間會較長,而這兩類人群都是需要家庭照顧和社會關注的。比如把圍棋與軍事愛好者進行組合等。企業也可以圍繞文化產品,開拓性的探索人群的互動和使用等。典型的案例是《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電視、電影,一個孩子至少會有一個成人陪伴看該影片。
需求分割和組合,甚至是某類需求的極限創新。如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中的夢想實現公司,以極端真實的方式讓人體會不同的生活方式。發現新的需求和對原有需求進行極致開拓是企業創新的兩個方向。如兒童體驗館的風靡,其需求的極致是什么,面對該行業較低的競爭壁壘,企業家需要找到更多的商業突破,以便進行差異化競爭。需求組合的典型例子是主題公園各種娛樂項目的結合,把馬戲團放在動物園中可能會帶來更高性價比的收益。
圍繞價值鏈創新是文化企業商業構架的另一思路。其中包括圍繞商業成本的創新、市場和渠道的創新、資源配置的創新。比如演藝行業,很多工種采用的臨時雇用方式,如何在行業做到人力資源的優勝劣汰和優化配置,其中具有一定的商業機會。比如動漫產業的代工也是一種產業價值鏈分工和創新。
文化企業的創新需要企業經營者匠心獨具、堅持經營理念、創造新的差異化需求。以傳統書店為案例,看看臺灣誠品書店的獨特商業模式。
隨著近幾年媒體數字化消費越來越普遍,導致全球傳統的書店和音像店經營業績下滑很快。該產業價值鏈已經發生改變,對于傳統的書店和音像經營者來講必須面臨轉變的抉擇,而臺灣的誠品書店則探索出了另一種商業模式。、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是臺灣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之一,其在臺灣共有五十三間分店、兩家兒童館、兩家文具館、五家音樂館。誠品的發展策略打破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礎,再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復合式經營”,使書店不只賣書,而是包羅書店、家具、畫廊、花店、瓷器、珠寶、餐廳的復合組織。
誠品將書店定義為多元的、動態的文化事業,而非零售業。除了以精致優雅的閱讀空間規劃、精心陳設展現閱讀價值外,更長期舉辦各項演講、座談、表演與展覽等延伸閱讀活動,每年至少舉辦四百至五百場演講與展覽,范疇遍及文學、戲劇、環保、舞蹈與美術,開創了書店與讀者各種對話的可能。
誠品力圖營造閱讀空間與閱讀心情,其書柜面板保持15度傾斜,體貼讀者,書架上的書伸手可及,或站或坐,隨你高興。書種的組合是其重要經營特色。誠品堅持不做暢銷書,反而推薦一些有點冷門的好書,即使已在書架上睡上3個月的書也不把它送入倉庫,這就是誠品與傳統書店的差異。這種看似逆勢操作的手法,在誠品悉心規劃下,一些冷門書往往也大爆冷門,銷售奇佳。其首先打破傳統的圖書分類,從早期便創新類別書區的規劃及平臺陳列方式,進而帶動出版新象。如別具特色的性別研究、臺灣研究與自然生態環保等,逐漸開發了許多臺灣先前尚未成熟的出版書種。
“因地制宜”的經營方式是誠品另一項創新,誠品每家分店的設立,都會依當地的人文色彩與生活風格,設計出各異其趣的陳設風格及書籍內容,也做到區域結合的特色。如在青少年聚集的地區,就多擺了漫畫與羅曼史的圖書區;商業區即注重休閑、旅游與家居書籍。
誠品最大創新是翻新了“書店”的經營概念,將書店提升為新文化的休閑場所,尤其自1999年3月起,將營業時間開放為24小時。這項亞洲首創的舉措,受到熱烈的回應,滿足了現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
不同企業的商業模式就如人的不同性格,但擁有創新特制的企業會更容易發現機遇并走向成功,它包括勇于探索、堅持理念、專注需求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