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浙商創投正式簽約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入股山東常林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林農裝)。
常林農裝是全球最大的手扶拖拉機企業,是浙商創投在農業領域第一個投資項目。
農業歷來是國家大力扶植和鼓勵發展的行業,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力度等也日益加大。2010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扶植農業機械裝備行業的發展。
在國家持續的支農富農政策引導下,農民收入和農業產業發展迅速,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在行業大利好背景下,浙商創投目光鎖定常林農裝——中國農業裝備龍頭企業,我們可以從我國農機行業發展空間和常林農裝的行業優勢來解讀。
一、我國農機行業具有持久穩定的發展空間
2008年國內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工業總產值達1995億元,同比增長31.5%,2009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實現農機產值約480億元,同比增長近21%。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2004 年以后年均增長2.7%,2008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總面積為26.5 億畝,機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
1、我國農機行業發展驅動力
國家政策扶持:補貼政策:基于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等戰略性考慮,自2004年以來,農機購買補貼一直作為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支農惠農政策,市場購買力和市場需求被充分釋放和提高。
補貼資金:2008年農機補貼資金40億,2009年為130億,2010年中央財政劃撥農機補貼資金145億元,4月19日再次追加10億元,農機補貼資金規模持續攀升。
2、市場需求背景
農機行業市場:連續六年的糧食豐收和糧價上漲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村金融改革(信貸服務)提升了農戶購買力,而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加快,以及2010年國家對農機化目標將由目前的耕種收機械化率48.8%提高至52%,這些因素持續刺激并推動農機行業需求的增長。
土地集約化:基于農村人口收入、土體流轉政策、農村社保等諸多未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土地集約化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小型農機具的市場需求依然強勁。
農機具淘汰更新:農機具的使用壽命一般為7、8年,90年代及2000年前后出廠的許多產品均已進入更新換代期;新產品以先進技術和更高的生產效率,以及低廉的更新成本,大大刺激農民進行產品升級換代。
二、常林農裝具備強大行業競爭優勢
山東常林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主營手扶拖拉機、柴油機、四輪拖拉機以及收獲、播種、耕作等各類配套農機具。常林農裝是全球最大的手扶拖拉機生產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出口量第一。在手扶拖拉機市場,公司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左右,出口量2010年上半年達到全行業的60%。
常林農裝是國內產品種類最全的農機生產企業之一,產品覆蓋大部分農業裝備市場,并具有強勁的競爭力。比如,公司是國內第一臺200馬力大型拖拉機的制造者,國內卷簾機產品和市場締造者,國內唯一一家能達到歐盟排放標準的柴油機生產企業,新型穗莖兼收型玉米收獲機的創造者等。大馬力拖拉機是公司另一正在重點開展的產品。公司正利用其成本優勢、完善的渠道網絡和多年的品牌基礎等,積極搶占大馬力拖拉機市場份額。
常林農裝主導產品為“沭河”SH41201系列手扶拖拉機,“沭河”系列柴油機、18-220馬力四輪拖拉機及收獲、播種、耕作等各類配套農機具。其中,“沭河”系列手扶拖拉機年生產能力35萬臺、柴油機年生產能力50萬臺,手扶拖拉機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其中“沭河”牌手扶拖拉機連續16年產銷量居全國首位。公司以“沭河農科,裝備農業”為宗旨,在全國各地建立沭河農科4S經營連鎖店兩百多家,產品銷售網絡覆蓋全國各省、市、縣,并遠銷澳大利亞、西班牙、韓國、哈薩克斯坦、菲律賓、印尼、斯里蘭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行業競爭優勢源于對行業發展規律、特點的尊重。無論那個行業,凡順應行業發展特點、趨勢者,必為強者。常林農裝擁有的市場勢、品牌、技術、產業、人才條件都使其在目前市場占據優勢,同時也將占據未來市場的制高點。
1、農機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門檻
農機行業的發展趨勢:
市場整合加速:在經歷金融危機后,中小企業缺乏綜合資源配套能力,缺乏整體產業鏈競爭優勢,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在成本高漲的背景下,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缺乏生存能力而逐步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產業機構升級:行業競爭已經由初級的價格競爭轉向綜合資源能力的競爭,包括產業鏈資源優勢競爭(零部件配套能力)、品牌競爭、渠道競爭、技術和質量競爭、服務體系競爭甚至商業模式的競爭;龍頭企業將充分利用產業資源優勢,釋放企業價值,增加產品品種,提升技術含量和品牌價值,擴大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優勢。
競爭要素升級:農機市場對產品的整體性能、環保安全、節能減排、信息化技術、作業功效、外觀形象、駕駛舒適度等需求要素的要求日趨提高:農機市場對企業的渠道覆蓋和服務體系運作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地理條件(丘陵、山地、稻田等)和種植結構(大棚等)的不同,需要企業具備提供差異化產品(如大、小馬力)的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
農機行業的競爭門檻:
品牌門檻:由于農民消費者對農機產品的質量及服務的敏感度十分高,行業先行者和龍頭企業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品牌和客戶的品質認可,新進入者必須面臨長時間品質考驗和樹立新品牌的過程。
渠道門檻:農機產品的銷售渠道和體系平臺需要十分漫長的建設過程,涉及到各級(省、地、市、縣、區)的農機局和經銷商,甚至村委會等各方市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調動,新進入者難以在短期內建立具備廣泛社會資源背景的渠道平臺。
綜合競爭力門檻:農機生產的自動化流水作業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差異化服務能力、產業配套能力以及核心部件的生產技術等諸多方面,都需要企業持續不斷的發展和提高競爭力,新進入者的綜合競爭力在短期內難以實現。
2、常林農裝的競爭優勢
市場優勢:常林農裝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扶拖拉機企業,市場占有率超過40%,常林農裝長達60年的發展歷程,擁有覆蓋全國的廣泛銷售網絡和各地各級農機局資質認可,80%的經銷商具有長達15年的穩固合作關系基礎;常林農裝公司具備出口優勢基礎,遠銷澳大利亞、西班牙、東南亞、非洲等10多個國家地區。
品牌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常林農裝在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的基礎上通過個性化服務和技術營銷,在行業內建立了高品質高美譽度的市場形象和品牌優勢。同時,由于農民消費者和各地農機局具有對質量和品牌的非常高的敏感度,公司作為國內高品質農機具的先行者,贏得了客戶對品牌的高度認可和依賴性。
技術優勢:
常林農裝擁有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美國ISO/TS16949國際質量體系現場認證等一系列認證。公司轄設拖拉機研究所、內燃機研究所、農機具研究所,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專有技術與核心設備(變速箱、發動機缸體等)制造能力;開發出手扶13大系列68個品種,柴油機6大系列22個品種,確保了產品性能的先進性與高效作業能力,達到日本同類產品水平;公司先后完成省級以上科研項目82項,60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專利。參與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已申報國家專利36項。
目前,常林農裝的柴油機已達到了歐Ⅰ排放標準(國內唯一),有3種新產品用1-2年的時間,完成了國內企業須用5年才能達到的技術指標,全面實現節能減排、環保、安全;節油型直噴柴油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每千瓦小時耗油量為業內最低。
產業優勢:常林農裝是山東常林集團下轄的八大子公司之一。集團產業運作平臺集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精密鑄件、聚脂和生物科技為一體, 常林農業裝備股份公司將獲得集團內各產業的資源支持,例如柴油機將獲得常林重科的客戶資源共享,其核心模具制造將受利于常林鑄業的技術優勢分享。其次,常林農裝是業內流水化作業程度最高的企業,40秒則可完成一臺拖拉機的安裝。此外,具有核心設備的自開發和配套能力,再加大量的外協企業圍繞公司平臺,使得常林農裝擁有強勢的產業化運作能力。
人才優勢:常林農裝擁有一批有著多年實際生產和科研經驗的管理及技術團隊。自1983年首臺手扶拖拉機起,從行業技術權威洛陽拖拉機研究所的人員到目前最領先的日本技術權威人員,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和技術傳承,具有老中青三代人的優勢人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