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三季度,在清科研究中心關注的境外13個市場和境內3個市場上,共有128家企業上市,其中中國企業共有82家在境內外市場上市,占各國IPO總數的64.1%。中國企業上市融資總額達111.56億美元,占全球融資總額的74.6%,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36億美元。
大中華區著名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即將發布《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企業上市研究報告》,其中顯示:受到世界宏觀經濟萎靡、二級市場蕭條等因素影響,在清科研究中心關注的境外13個市場和境內3個市場上,2011年第三季度的全球IPO數量與融資額雙雙大幅下滑。從數量上看,本季度全球僅有128家企業上市,較上季度和2010年同期的179家和167家分別減少了51家和39家;融資額方面,全球總融資額為149.52億美元,較上一季度和2010年同期分別下滑了74.3%和67.8%,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17億美元,遠低于2011年上半年的平均融資額2.65億美元。
全球IPO遭遇“滑鐵盧”,資本市場進入“冰河時代”
本季度全球共有128家企業上市,較2010年同期的167支IPO減少了23.4% ;全球總融資149.52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17億美元。盡管市場環境不理想,但中國企業的表現仍相對穩定,上市數量和融資額繼續領跑其他國家和地區企業,本季度共有82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上市,占全球IPO總量的64.1%;融資總額達到111.56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36億美元。而非中國企業的表現可謂差強人意,融資額和上市數量均大幅下滑,平均融資額不足1.00億美元,為過去的幾個季度最低水平。由于受到美債危機、信用降級、IMF和美聯儲調低經濟增長預期等因素的影響,本季度美國市場IPO空前萎靡,紐交所和NASDAQ上市數量合計僅為20家,較上季度減少超過50.0%。
2011年前三季度,受到境內市盈率下降、境外經濟走低等因素影響,IPO數量和融資額持續下滑,第三季度中國企業IPO市場為2009年境內IPO重啟、創業板開閘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本季度僅有82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上市,環比減少了20家,同比減少了29家,降幅均在20.0%左右;融資額111.56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降低了32.7%和69.9%。
在市場的分布上,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十分清淡,16家海外上市的中國上市企業融資24.62億美元,上市數量同比減少10家,融資額同比減少80.8%;境內IPO也呈下滑態勢,共有66家中國企業境內上市,融資額為86.95億美元,上市數量較2010年同期減少19家,融資額減少64.1%。
海外上市嚴重受挫,美國市場僅一家企業上市
2011年第三季度,由于歐債美債危機、“中概股”風波、“VIE結構”迷局接踵而至,中國企業的海外IPO出現明顯下滑,尤其是在美國市場更是險些交出白卷。
2011年第三季度,歐洲債務危機陰霾未散,黃金、石油等商品價格跌宕起伏,美國的經濟疲軟則給予市場更大程度的打擊,美國的就業率堪憂,2011年和2012年經濟預期接連遭遇調低,市場對于未來全球經濟走勢普遍持謹慎態度。加之“VIE結構”尚未塵埃落定,互聯網企業前景撲朔迷離,市場觀望氣氛濃烈,美國、香港等重要海外市場的市盈率和上市后表現均不樂觀,因此很多有意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逐漸放慢了腳步。本季度共有16家中國企業在海外4個市場上市,合計融資24.62億美元,處于兩年來的市場低谷。
市場分布方面,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IPO上市地點比較集中。16家中國企業集中于香港主板、NASDAQ市場、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和倫敦AIM市場上市,其中香港主板居功甚偉。具體來看,12家企業選擇在香港主板上市,合計融資22.53億美元,分別占本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總數的75.0%和融資總額的91.5%。美國市場方面,繼二季度人人、世紀佳緣等企業掀起上市小高潮之后,本季度美國IPO一落千丈。受到客觀條件影響,多數市場參與者認為此時并非上市良機,僅有“土豆網”一家破冰,于8月28日在NASDAQ市場掛牌,但無奈開盤便即破發,首日下跌逾10.0%。紐約證券交易所本季度交出白卷。與美國市場相比,歐洲市場的表現相對搶眼,法蘭克福交易所再添兩支IPO,表現相對活躍,而“東方造船”本季度在倫敦AIM市場掛牌,但是由于其有意進行債務重組,因此本次IPO并未進行融資。
行業分布方面,2011年第三季度,連鎖及零售、能源及礦產、房地產、紡織及服裝和互聯網五大行業的10家上市企業吸引到22.15億美元融資,占海外總融資額的90.0%。內地最大賣場、掌握“歐尚”和“大潤發”兩家連鎖超市的“高鑫零售”于2011年7月27日在香港主板掛牌交易,帶來10.56億美元的融資額,從而將連鎖與零售行業推至融資額榜首;互聯網行業憑借“土豆網”的1.74億美元融資勉強躋身前五。
境內市盈率有所回升但仍處低位,IPO數量減少五分之一
2011年三季度,境外經濟低迷,境內通脹嚴峻,境內資本市場逐漸降溫,IPO發行定價趨于平穩,融資規模有所降低,境內IPO一路下滑,本季度再創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低,回調趨勢明顯。本季度共有66家中國企業在境內三個市場上市,環比減少了12家,同比減少了19家;融資額為86.95億美元,為2009年境內IPO重啟以來的季度最低水平。然而與海外市場相比,境內資本市場發揮仍屬穩定,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境內上市數量比海外市場多50家,融資額高62.33億美元。強躋身前五。
2011年第三季度,受到市盈率下降、企業半年報業績不理想等因素影響,深圳創業板雖上市數量占據境內半壁江山,但是融資規模直線下降,平均融資僅為7,854.26萬美元,在境內上市的66家上市企業中,僅9家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但依靠“方正證券”、“長城汽車”等大型IPO的拉動,本季度融資額攀至首位。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企業共有26家,融資額與上海證券交易所難分伯仲。
行業分布方面,機械制造、汽車、金融、生物技術/醫療健康、化工原料及加工五大行業登上境內融資額的榜首。其中,機械制造行業共有20家企業上市,融資21.47億美元,是唯一融資超過10.00億美元的行業。金融行業憑借“方正證券”上市,融資9.14億美元位列第三。
VC/PE支持企業上市數量和融資額小幅下滑,退出回報持續走低
2011年第三季度,由于IPO市場步入低谷,VC/PE支持的企業上市也受到波及,共有43家具有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的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上市,合計融資62.51億美元,較2011年第一、二季度相比,上市企業數量僅減少4家,但是由于企業融資規模降低,因此VC/PE支持的企業上市融資額也有所下滑。
43家VC/PE支持的上市企業為其背后的106支VC/PE投資基金帶來了5.38倍的平均賬面投資回報,其中境內上市的企業為VC/PE帶來的平均帳面投資回報為5.53倍,海外上市的企業為投資者帶來的平均帳面投資回報為4.61倍。7月,山東高新投通過“龍力生物”退出,收獲25.39倍賬面回報,為本季度最高。另一家回報超過20.00倍的是IDG資本退出“土豆網”,收獲23.56倍回報。從具體市場來看,深圳創業板的回報持續下滑,本季度僅為投資機構帶來6.32倍平均帳面投資回報,較2010年全年平均10.90倍的賬面回報水平縮水將近一半。海外市場方面,NASDAQ僅“土豆網”一家上市,其背后的12支基金的平均賬面投資回報為5.61倍,香港主板市場則收獲2.20倍的平均賬面投資回報。
2011年上半年,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平均賬面投資分別為8.48倍和6.46倍,已經較2010年全年的10.67倍和6.17倍顯著降低。本季度資本市場不但未能收復失地,反而一路下行,并且境內外差距不斷縮小。VC/PE機構未來通過IPO退出將面臨較大壓力,如何綜合運用并購、股權轉讓等方式拓展退出渠道、使退出方式更加多元化、適當結合二級市場操作平衡回報水平成為值得各家機構思考的問題。
行業方面,“食品&飲料”行業繼2011年上半年憑借“貝因美”問鼎各行業回報冠軍之后,本季度再次憑借“龍力生物”蟬聯,平均賬面投資達到9.58倍。農/林/牧/漁行業則依靠“豐林集團”上市為國際金融公司帶來的14.00倍賬面投資回報而名列第二。而連鎖及零售行業的“天福茗茶”9月份登陸香港主板,為我國內地首家上市茶企,其背后的紅杉、中金和IDG資本均收獲近2.00倍賬面回報。
注:從2009年第一季度開始,清科研究中心《中國企業上市研究報告》系列中的海外研究市場范圍由原十一個擴大到十三個:包括NASDAQ、紐約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主板和AIM、香港主板、香港創業板、新加坡主板、凱利板(原新加坡創業板)、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東京證券交易所創業板、韓國交易所主板和創業板、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其中倫敦證券交易所主板和韓國交易所主板為新增加的市場,特此說明。